您的位置: 天津房产网 >楼市资讯 >中原研究院:香港TOD模式研究

中原研究院:香港TOD模式研究

文章来源:来源:乐居 资讯分类:房价 2020.07.06

香港地铁TOD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、经济、文化制度之下孕育而生,“轨道+物业”是其主要开发方式,其演变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。早期,该模式主要是为了满足基建的资金需求,土地开发权补偿只限于资金层面的平衡。中期,该模式与同时期公屋政策共同支撑了香港新市镇的发展。后期,该模式在精细化的土地经营中得到进一步优化,2000年港铁上市后,逐步实践更加市场化的运营策略,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中起到核心枢纽的作用。

1、早期:地产补贴基建

从1950年至1980年30年间,香港谋求产业转型,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,统计数据显示,1950年香港人口为206万,到1980年人口增至515万。经济腾飞和人口增长给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带来巨大压力,每公里道路平均行车数从20世纪50年代末的50辆,增长到80年代的263辆。针对香港的山体地形、可建设用地匮乏、人口密度高等城市环境特点,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,1975年香港地铁成立,作为建造及经营香港铁路系统的主体。

初期荃线、观塘线、港岛线三条地铁线主要覆盖香港市区,在共约260亿港币的建设资金构成中,投资约占20%;沿线的地产物业开发约占15%,其余来自信贷资金。地铁港岛线兴建时,港铁得到太古站康怡花园住宅的开发权,作为对地铁建设的补贴。同一时期建设的观塘线蓝田站也是典型的地产补贴基建的案例。

香港TOD模式研究

2、中期:地铁引导新市镇建设

20世纪70年代,为缓解香港市区人口密度的过快增长,规划了九个新市镇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。地铁和公屋成为引导人口向新市镇疏解的重要支撑,历经30年新市镇发展,9个新市镇的整体人口约327万,约占香港752万总人口的40%。地铁引导新市镇开发建设呈现以下特点:首先,对车站周边地块进行度开发,如将军澳车站上盖及周边物业容积率均在5以上;其次,区域内实现居住与就业的平衡;较后,通过精心规划的天桥与地下步道体系,减少步行距离感,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与公共空间,实现大部分上盖建筑到地铁站的距离在500m以内。

香港TOD模式研究

3、后期:精细化土地经营

港铁作为地铁开发主体,积极推进土地开发与地铁建设的联动整合,随着轨道线的逐步成型,沿线的客流量增大,土地市场逐渐成熟,港铁逐步对轨道沿线预留土地,进行分期开发,实现沿线的土地价值的较大化。

从整体上来看,香港TOD模式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,“轨道+物业”模式为其最主要的开发方式。目前,香港已开通11条地铁线路,共150个轨道站点,其中47个站点有上盖物业开发,总建筑面积约1300万平方米。

香港TOD模式研究

得益于这一商业模式,香港地铁成为世界上少有实现盈利的地铁,在2019年的经营利润构成中,直接与物业的开发与租赁管理的部分合计比例达到48.2%,如果考虑到香港车站商务中的绝大部分来自车站内部的零售物业,则与“物业”的利润超过60%。

香港TOD模式研究

香港TOD开发理念与特点

在“轨道+物业”开发模式下,地铁成为串联生活能与场景的纽带,通过“站城一体化”开发理念,实现地铁与周边建筑及交通设施的无缝接驳,提升地铁对城市中心人口的疏解能力,增强TOD项目对站点客流的疏导及利用效率。

因此,一个优秀的TOD项目往往具有以下特点:

1.WALK 以行人为导向,对地道、天桥、无障碍设施优化设计,实现步行系统的可连接性

2.CYCLE 非机动交通体系、降低对机动车的依赖

3.CONNECT 减小街区尺度、能集约、高密度开发

4.TRANSIT 高质量公共交通体系,提升城市交通运输效率

5.DENSITY 中心高密度,以公共交通为核心,形成400m-800m辐射圈

6.MIX 工作、商业、文化、教育、居住能混合

7.COMPACT 短距离通勤的紧密社区,增大社区交流,打造活力空间

除此之外,港铁会依据各地区在产业、人口、就业、交通和基建配套的规划目标及地区市场的深入调研,制定各站点适宜的发展模式。

就香港已建成的TOD项目来说,按照辐射能级可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型:

一是城市型站点。在站中心布局商业商务,中心向外依次布局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;如九龙站200米以内以酒店、写字楼、商场为主,并配有少量的开放空间,200-500米内规划以高密度住宅和休憩空间为主。

二是居住型站点。主要布局服务社区的商业,并在商业上面加盖住宅物业,站点周边则开发度住宅;如青衣站在站点200米范围内以地铁开发的青衣城为主,200-500米范围内主要以商业和居住为主,其中居住占84%,商业占16%。

三是交通型站点。在站中心布局交通站场用地,中心向外依次布局商业和居住用地;如东涌站,强化机场周边多能综合开发,快速接驳与建筑合体化,桥体交通与商业能复合化,交通建筑与办公、酒店、商业一体化设计。

(配图:香港TOD项目分类标注)

下面,我们将以“九龙站TOD项目”开发案例解读作为“香港TOD模式研究”系列的开篇。

城市型站点TOD——九龙站

香港的延伸,新金融文化中心

九龙站位于九龙半岛西侧,由西九龙区域填海造地建成,于1998年随港铁机场快线及东涌线建成通车,早期由于远离市中心且周边无大型商业设施,客流量一直偏低,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交通枢纽站点。历经十年发展,目前已经形成以港铁九龙站、高铁西九龙站、西九龙站巴士总站等交通枢纽为中心的高端商业、住宅核心区,成为香港新的金融文化中心。

香港TOD模式研究

1、开发背景

1989年10月,香港启动香港机场核心计划,决定于大屿山的赤鱲角兴建新机场,取代已经饱和的启德机场,港铁负责的机场铁路工程是香港机场核心计划之一。机场铁路的能定位是为香港国际机场及后勤区(即北大屿山新市镇),兴建连接九龙及香港岛的快速铁路。这就是后来的机场快线及东涌线。机场快线带动形成了九龙站、站、青衣城、东涌站等多个一体化开发站点。

九龙站,位于九龙半岛西侧,这里是香港出名的商业核心区尖沙咀所在地,城市用地资源极度少有。九龙站填海计划是机场核心计划的关键,通过填海造地,在九龙半岛西侧创造了新的城市用地和空间,为尖沙咀一带的城市扩张提供土地支持。构建香港岛、九龙与新机场连接的快速通道,造就了沿机场线一带的城市发展新格局。

香港TOD模式研究

2、发展历程

整个站点的规划设计工作起步于1992年,建筑师在规划时将地铁站与周边交通方式进行统筹与整合,同时为站点周边的物业开发预留空间条件。此外,基于九龙站作为城市交通枢纽的地位与特色,在站内设置值机能,拉进机场与城市的空间距离,提升乘客出行效率;同时,在用地西侧为西九龙高铁站预留空间。

1996年,九龙站开始建设;1998年,九龙站随机场快线的运营开通,从00年到07年,周边住宅不断投入使用;2007年,商业主体圆方广场投入使用(此时,住宅销售已经全部完成,为商办物业开发经营提供资金保障);2011年,483m高的环球贸易广场全面落成投入使用,至此,九龙站及周边物业建设全部完成。

项目发展进程

1989年,香港做出了建造新机场和机场快线的决定;

1992年,设计阶段起步;

1996年,九龙站项目开始建造

香港TOD模式研究

2007年,作为商业主体的圆方广场投入使用,至此,车站已投入运营10年,所有住宅项目也基本完成;

2009年,主体建筑大致建成,九龙机铁站投入使用;

2011年,483米高的环球贸易广场全面落成;3月丽思卡尔顿酒店试业;

3、一体化业态能

九龙站的一体化开发集中体现了TOD多能复合高密度的特性,在九龙站周边13.54公顷的土地上,集中了5809 个住宅单位、72472平米服务式住宅港景汇、231778平米的一等写字楼环球贸易广场、82750平米的圆方购物中心、一等酒店丽思·卡尔顿酒店和W酒店、5400 个停车位以及广阔的公众与私人休憩绿化区,各类康乐与小区设施,总建筑面积109万平米,吸引的开发商包括恒隆集团、新鸿基、九龙仓国际和永泰亚洲。

香港TOD模式研究

4、立体交通

项目地下共两层,主要是地铁站和机场快线以及物业塔楼的地下空间;地面层为小汽车和巴士交通车;地上两层为圆方广场商业空间;商业空间以上设置平台层,作为地块内部的公共空间;再往上便是高端住宅和环球金融中心。

通过整个地块的整合规划设计,九龙站将地铁、机场快线、巴士站和高铁站进行融合,在城市空间有限的情况下,通过分层打造了一个高度综合的交通换乘点,实现乘客出发、到达、换乘、过境的较大便捷。

同时,为了尽可能降低地块整合和地面交通层占有常规步行空间的影响,九龙站整合西九龙站、柯士甸地铁站和西九龙文化区,设置了连廊和天桥等多样化的立体人行系统,同时配合商业广场和平台层公共空间,实现各种交通模式的便捷换乘和城市步行空间的回归。

5、人流疏导

地铁及高铁站带来很多人流,而如何有效地利用人流,是该项目在设计时核心考虑的因素。

首先,九龙站的定位在设计轨道交通时,已经充分考虑到与上盖开发的联动。

其次,将九龙站与人造平台相结合,使平台较大化;平台上有广场花园,为人们营造了一个休闲街区。一方面,实现高峰时期客流的有效疏导;另一方面,为周边居民、办公人群、游客及商业消费者提供开放、活力的社交空间。

再次,以地铁、高铁客流快捷消费及上盖物业居住、办公客群日常消费需求为核心,圆方商场在档次定位方面走高端路线,云集了众多一线品牌及流行品牌;而业态规划方面则以餐饮为主,结合休闲、购物能;空间规划方面,营造国际商业街区的概念与氛围。

较后,九龙站隐藏于圆方购物中心建筑内,通过各层的平行交通体系,实现商业与交通客流的衔接与互补,较大化提升上盖物业的价值。

建成后的九龙站,形成了以港铁开发的车站综合体为区域核心,与西九龙站、西九龙文化区共同构成了西九龙地区的城市主体,同时满足市民出行、购物、工作、居住、娱乐、休憩等完整的城市多能社区,实现生产、生活、生态高度和谐统一,重塑了九龙的城市发展格局和城市空间形态,促进了西九龙地区的城市融合。

中原研究院:香港TOD模式研究
近期开盘推荐